close
打從看到那熱血沸騰的預告片後,這部電影便被列入了我的必看名單當中,有些片子,不在大螢幕上、跟一大群人一同觀賞,即使日後衛視電影台播他個幾百遍,或種破天荒中間不穿插任何廣告,我想那種感覺都是差上一截的,這不正也是即使盜版猖獗,仍然有人願意花錢買票看戲的原因之一?




還沒看過的,就請看完這預告之後就別再往下看了,以免影響到日後您觀影的情趣。
















~防個雷~
















故事簡略來說,就是在 1931 年時,有一個由嘉義農林學校組成的日人、漢人、原民種族混合球隊,歷經魔鬼教練近藤兵太郎的訓練,逐漸地由一支根本連贏都沒贏過的球隊,最終脫胎換骨,在臺灣島內的比賽當中勝出,打「回」日本甲子園,並且差一點點打贏當時的勁旅,由浩角翔起的浩子所帶領的中京商隊,但是拼戰到底的精神感動了所有人,還獲頒了「朝日賞」,很熱血勵志的棒球電影,然後呢?

是啊,單純當作一部勵志電影來看就輕鬆多了,沒有太多政治算計、史實考究,但是這種電影一旦紅了,卻難免引發某些人骨子裡的某個部位的某個細胞發癢,難免啦,有的人先是會說:「不看就是不支持國片!」,但是我們去看好萊塢電影難道就是為了支持美國片嗎?看電影,我想該支持的是「好片」;再者,有人認為這部電影裡的日語對話占了 90%,很明顯的是「媚日」的行為,這麼說來的話,整片幾乎都以賽德克語發音的《賽德克.巴萊》不就是「媚賽德克族」了?更不用說西方也有完全以亞拉姆語、希伯來語和拉丁語發音的《耶穌受難記》,這部戲可能都不知道到底是在媚哪個族群了,我想,真正的好電影,只要能夠將想傳達的意念,透過影像、對白及配樂讓觀眾產生共鳴那就很足夠了。

更何況,《KANO》劇中所呈現的嘉義市景比起《大稻埕》裡的街景考究多了,至少不會出現應該不會在當時出現的塑膠水管才是,因為娶了嘉義人的關係,所以我們時常在嘉義市區出沒,對於劇中「出了火車站,直走到圓環,右轉就能看到嘉農」的這句對白非常有感覺,簡單講就是看到圓環之後走文化路到底就能夠看見的嘉商嘛~在片中看到的是這麼的熟悉。

而先不論這麼一齣講述族群融合故事的電影是多麼的引起一部份的人不開心,無論他們說了什麼言論,投稿了什麼文章,專門來罵這部戲是有多麼的爛,還是多麼的不好,那身為認同這部戲的我們,又何必隨之起舞咧?跟著一起進行罵戰?那族群融合的初衷不也就被消弭了?大家既然都已經在同一座島上了,彼此守著的是共同的一片土地,即使各有各的理想,各有各的打算,那難道曾經發生過在這座島上的事就可以當作沒發生過嗎?

在我們大多數人出生以前,曾經有一件事,它讓這座島上的日本人、漢人以及原民等一同齊心合力去完成過,這就是看完這部電影我所得到的訊息,無論腦補與否,看網路文章認同這種言論的人也不在少數,而歷經了數十年後,我們島內的團結仍存在著問題,無論是種族還是政治認同,將許許多多的你我劃分成了不一樣的幾大類人,大家各執己見,非我族類人人得二豬隻,那怎麼辦咧?寄望政府去伸出他的手?我想那是更有難度了,我想的,是該要像劇中一樣,不在木瓜樹下釘上一根釘子,讓我們整座島嶼產生共同的危機感,否則勢必無法團結一致了吧,這也是我們生活過得太安逸的悲哀。

如今(2014 年 3 月 16 日)烏克蘭正在發生克里米亞兀自宣布獨立並且企圖公投加入俄國的情事,那對於在境內有著不同想法的人民是有多麼的掙扎呀?如果哪天臺灣也發生了相同狀況,會有誰有這能力去將所有的勢力整合咧?我想絕對沒有,畢竟人心隔肚皮,在中國擁有既得利益的人,他們的內心自我認同,到底會是傾向哪邊呢?我想平常去看看賣報紙的攤位看看各大報的標題就能清楚明瞭,他們是站在什麼立場了。

所以,如果您只擁有小鼻子小眼睛,任何枝微末節的部分都足以讓你用來反對這部電影,或者有些人只是用來證明自己比起魏德聖導演、馬志翔導演,以及《KANO》裡所有辛苦的工作人員、出資者更為高明的證詞而已,那就請繼續放送您的理念,身而為人,我們尊重彼此的言論自由,但也請容許我們發出聲音,我看見了,一群為了這片土地,認真的拍出一部部電影的工作者,我支持他們,《KANO》,加油!

稍微進行了一個看《KANO》的動作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鳳梨人 的頭像
    鳳梨人

    鳳梨人痞客邦服務處

    鳳梨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