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可惜楊德昌導演已經在2007年6月29號過世了,要不然,真希望能有個平行時空,那個楊導演尚未過世的現在,他還能夠拍出什麼樣的電影呈現在我們社會大眾面前,尤其現在國片熱潮正夯時。
防個雷先~雖然這地雷已經放了17年有了....
防個雷先~雖然這地雷已經放了17年有了....
這齣戲要是擺在今天,我想卡司必定也不會弱到哪裡去,飾演男主角的是唐從聖,其他演員有柯宇綸、張震、張國柱、吳家麗、葉全真、王柏森、吳念真還有一大票的外國男女演員,沒錯,如果對於吳念真在這齣戲裡超級黑色幽默的表演有濃厚興趣的您,請必定要找這部片來瞧瞧。
那時中國對於我們台灣的影響力還不像今日一樣的龐大,在講述社會百態時,來自中國經濟開始強盛後的變遷亦尚未被提及,從戲裡老外對於台北這座城市的描述可見一斑,在這些演繹投機者角色的老外口中,我們可以知道,那時候的台北在他們看來,正有如今日的北京、上海、重慶一樣,到處都是機會,滿地都是錢,蓄勢待發地要衝往另一個更高境界,也許楊德昌導演是先知,早已預見了這些老外終究又會跳到另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度去;又或者他只是單純地拍出這情景用來控訴這些如蝗蟲過境般的投機者,還有依循著自我生存之道而活的社會中人而已,並無法知道,今天的台北,已不再有即將擠身世界前幾大城的氣勢與能量了。
以這些投機者老外引出的外國女主角,被塑造成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只是剛好被主角們發掘,無知的扮演著用來賺大錢的角色而已,雖說是主角群,實際上能夠好好發揮的,其實也只有唐從聖的角色比較立體而已,那個小光頭的戲份最弱,張震那時還整個太嫩,只能夠賣帥,柯宇綸則莫名其妙的變成最後要跟外國女主角送作堆的角色。
很可惜的楊導演在金融海嘯之前便過世了,無法看到在金融海嘯之後,我們台灣的國片都不太有這些充滿批判性的作品出現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反而是我們在這段國力轉弱的期間所聚焦的主軸,茂伯開了第一槍,後來有幾個跳陣頭的環島跑出了知名度,有個人光是寫他高中時把馬子的故事就賣了個好幾億,跑路十多年的豬哥亮也回來演電影了,幾百年前的原民故事,也出現了一股考古浪潮。
票房高了,批判性卻少了。
在片頭操了一下台北,跟整齣戲好好地把台北這個城市操翻了一遍,這就是《海角七號》與《麻將》二者之間的差別,不過這兩齣戲裡,操的是同一個台北嗎?同一座,時間不同罷了,有機會站到101的觀景台上,俯瞰這座城市,城市裡有著大大小小許多角落,一個一個的故事或者有關聯,或者毫不相關的陸續、同時發生著,《麻將》裡面,片尾柯宇綸與外國女主角在街頭擁抱的畫面暗喻著台北這座城市依然還是有希望的,但物換星移,曾幾何時那裡也變成了許多追夢者鎩羽而歸的傷心地了?帶著希望北上唱樂團,最後卻把吉它砸了騎摩托車回恆春送信?
同理,老外們不再那麼明顯地帶著一張淘金地圖在城市裡游走了,這座城市吸引他們逗留的,反倒是在金錢之外的另一種魅力,基本上,要挖金礦的,都早早跑到對岸去了,這也從一大堆矯揉造作的馮小剛電影裡可以看見,《非誠勿擾二》更是令人作噁的箇中翹楚,戲裡你看不到什麼老外出現,因為那些演員都把自己演成老外了。
我也不太在乎現在還有沒有什麼導演要不要去拍批判還是反省反思他們中國這個國家的一些什麼社會現象還怎樣的電影,畢竟那是他們國家自個兒的事,他們開心就好,但反觀自己的國家,我看也該是時候有哪個誰再來做這件事了,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拍出來的社會運動似乎只是為了帶出戲裡人物經過時代變遷之後的時間流動背景而已,真正在角色上反映出對於這國家社會的投射不是那麼多;《燃燒吧!歐吉桑》?別鬧了,除非是意有所指的在控訴那些像著了魔似的瘋狂都更案;《雞排英雄》?不對,那離社會真相實在太遠了,我們沒有那麼多議員還是委員的剛好年輕時有賣過四神湯...
要雋永、要回頭開心的看看我們曾經有過的那個年代是很好,正適合現在社會低迷的氣氛,日子夠苦了,看部電影笑笑絕對不為過,但是痛苦的事情他就天天在那裡一再地發生,卻沒有人願意用鏡頭跟畫面為我們說說話,當然,關懷流浪狗還是獨居老人的紀錄片還是一直都有,但是影響力卻無法與一部真正的劇情電影一樣吧?
為什麼不能有人來寫個22K的故事?為什麼沒有人再像《黑金》那樣說說政治的黑暗面?為啥有一間自己的房屋這麼困難,卻變成了這社會的普遍現象?為啥老是有人要去亂殺人?為啥毒品問題還是一直存在這社會上有如一顆不定時炸彈?為啥財團這幾年來還是一直在強取豪奪?就連擺明無法通過的美麗灣,卻還是一路被台東縣政府護航到過關?為什麼核四大家都知道它比大原所長還容易爆炸,就沒有人來寫個故事控訴它?
我不會拍電影,更不會當編劇,所以要我拍的話是連個鳥蛋都拿不出來的,但是既然那些所謂電影人都這麼的愛這個國家,何不大膽用力的,再來批判一下這個快要被蟲蛀爛了的社會呢?你高興以台灣、以台北、以台中、以高雄、以南部、以你們家那個里為例都行,只要拍得夠爽,我們都願意去看的。
- 稍微看了個麻將 完 -
以這些投機者老外引出的外國女主角,被塑造成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只是剛好被主角們發掘,無知的扮演著用來賺大錢的角色而已,雖說是主角群,實際上能夠好好發揮的,其實也只有唐從聖的角色比較立體而已,那個小光頭的戲份最弱,張震那時還整個太嫩,只能夠賣帥,柯宇綸則莫名其妙的變成最後要跟外國女主角送作堆的角色。
很可惜的楊導演在金融海嘯之前便過世了,無法看到在金融海嘯之後,我們台灣的國片都不太有這些充滿批判性的作品出現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反而是我們在這段國力轉弱的期間所聚焦的主軸,茂伯開了第一槍,後來有幾個跳陣頭的環島跑出了知名度,有個人光是寫他高中時把馬子的故事就賣了個好幾億,跑路十多年的豬哥亮也回來演電影了,幾百年前的原民故事,也出現了一股考古浪潮。
票房高了,批判性卻少了。
在片頭操了一下台北,跟整齣戲好好地把台北這個城市操翻了一遍,這就是《海角七號》與《麻將》二者之間的差別,不過這兩齣戲裡,操的是同一個台北嗎?同一座,時間不同罷了,有機會站到101的觀景台上,俯瞰這座城市,城市裡有著大大小小許多角落,一個一個的故事或者有關聯,或者毫不相關的陸續、同時發生著,《麻將》裡面,片尾柯宇綸與外國女主角在街頭擁抱的畫面暗喻著台北這座城市依然還是有希望的,但物換星移,曾幾何時那裡也變成了許多追夢者鎩羽而歸的傷心地了?帶著希望北上唱樂團,最後卻把吉它砸了騎摩托車回恆春送信?
同理,老外們不再那麼明顯地帶著一張淘金地圖在城市裡游走了,這座城市吸引他們逗留的,反倒是在金錢之外的另一種魅力,基本上,要挖金礦的,都早早跑到對岸去了,這也從一大堆矯揉造作的馮小剛電影裡可以看見,《非誠勿擾二》更是令人作噁的箇中翹楚,戲裡你看不到什麼老外出現,因為那些演員都把自己演成老外了。
我也不太在乎現在還有沒有什麼導演要不要去拍批判還是反省反思他們中國這個國家的一些什麼社會現象還怎樣的電影,畢竟那是他們國家自個兒的事,他們開心就好,但反觀自己的國家,我看也該是時候有哪個誰再來做這件事了,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拍出來的社會運動似乎只是為了帶出戲裡人物經過時代變遷之後的時間流動背景而已,真正在角色上反映出對於這國家社會的投射不是那麼多;《燃燒吧!歐吉桑》?別鬧了,除非是意有所指的在控訴那些像著了魔似的瘋狂都更案;《雞排英雄》?不對,那離社會真相實在太遠了,我們沒有那麼多議員還是委員的剛好年輕時有賣過四神湯...
要雋永、要回頭開心的看看我們曾經有過的那個年代是很好,正適合現在社會低迷的氣氛,日子夠苦了,看部電影笑笑絕對不為過,但是痛苦的事情他就天天在那裡一再地發生,卻沒有人願意用鏡頭跟畫面為我們說說話,當然,關懷流浪狗還是獨居老人的紀錄片還是一直都有,但是影響力卻無法與一部真正的劇情電影一樣吧?
為什麼不能有人來寫個22K的故事?為什麼沒有人再像《黑金》那樣說說政治的黑暗面?為啥有一間自己的房屋這麼困難,卻變成了這社會的普遍現象?為啥老是有人要去亂殺人?為啥毒品問題還是一直存在這社會上有如一顆不定時炸彈?為啥財團這幾年來還是一直在強取豪奪?就連擺明無法通過的美麗灣,卻還是一路被台東縣政府護航到過關?為什麼核四大家都知道它比大原所長還容易爆炸,就沒有人來寫個故事控訴它?
我不會拍電影,更不會當編劇,所以要我拍的話是連個鳥蛋都拿不出來的,但是既然那些所謂電影人都這麼的愛這個國家,何不大膽用力的,再來批判一下這個快要被蟲蛀爛了的社會呢?你高興以台灣、以台北、以台中、以高雄、以南部、以你們家那個里為例都行,只要拍得夠爽,我們都願意去看的。
- 稍微看了個麻將 完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