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前不久才說,這些商人為什麼要出來挺九兩共識?為的是啥?世界和平?人民均富?我想都不是,一個「利」字得以說明,當然,身為一個企業,當然是以追求最高利潤為依歸,總不可能是以發揚中華文化而在所不惜吧?可是這裡有個問題,尤其是在看過網路上一篇動畫:『民主失竊的故事 The Story of Citizens United v. FEC』再代入目前這個國家所陷入的困境,不會覺得好像這正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嗎?
而且林義守先生提到「若陸資到南台灣投資房地產,房價要上漲50%甚至一倍,可以說比台北還要簡單」,也就是說,他用來評量南北差距的準則是以房地產的價格來估算,但是盲點在於,以德國來說好了,由1977年到如今的30幾年間,據報導也才漲了60%左右,而國民所得卻已經漲了300%,也就是三倍,怎麼?我們也可以說德國比起台北差了幾百年嗎?然後林先生提出的「唯一解決之道」則是「要提升南部經濟,只能和大陸合作!」,也就是說,德國能有今日的榮景,都是靠大陸人跑去他們那邊消費投資的嗎?真的是這樣嗎?
回頭看看,台北為啥與高雄在這二十年間呈現這種越差越大的情況,就拿房價來說嘴好了,有人相信「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這種屁話,不過只能說屁了一半而已,一半還是對的,對於政府來說,發展房地產是一連串高度資本密集的活動,整地要不要錢?要!挖地基要不要錢?要!綁鋼筋要不要錢?要!灌漿要不要錢?要!裝潢要不要錢?要!通通都是要錢才能驅動,而今天有些人口袋裡一毛錢都沒有,或者錢不夠,那這時銀行便出現了,無論你是要蓋房子還是買土地需要資金,透過銀行進行一個貸款的動作便是一個途徑,銀行也不是慈善企業,借了錢當然要還要加上利息的,要不然銀行錢早被借光了嘛~蓋好了房子賣不掉?沒關係,把這些房子拿來給銀行當抵押品借錢,借來的錢再拿去買地蓋房子,然後順便買一台BMW給你兒子開去給自強號撞,如此持續循環下去,建商要不有錢都難啊~看那嶄新一棟棟跟竹林沒兩樣的台中七期,再看看七期路上滿街跑的BENZ、BMW、牛牛、紅鬃烈馬、蛙蛙還有LEXUS,該不會真的有人以為那些車都是MOBILE01看一看從螢幕裡掉出來的吧?
持續的砸錢蓋公共建設,讓大家覺得「哇~台北好方便唷!我好想要去那邊過簡單生活唷!」然後就會有許多人被磁吸到這個城市裡工作、生活,人越來越多,生意自然就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多,政府自然就稅收越來越多,稅收越來越多,自然就可以建設越來越多,建設越來越多,回到一開始的循環起點,如此持續的將人口吸引至這個都市,需要買房子的人便會一直增加,買房子的人多了,有人的30年爛公寓開始值錢了,賣了,嚐到甜頭了,便開始收購價格還沒漲起來的房子,其他人也覺得房價好像會越來越高,即使比之前貴一點,但是期待以後還會漲,便殘殘還是給他買下去了,比較貪心的就買了好幾間,再繼續賣給後面進來想要買的人,這間30年的老公寓價格就水漲船高啦,但是相對的購買門檻也就越來越高,與德國情況不同的點在於,我們的國民所得並沒有在這30年間提高了300%,反倒是有停滯不前的情況,導致在台北、台中、高雄甚至台南桃園的房價都有越來越升高的趨勢,只是其中以台北這個經濟建設最充足的城市最誇張罷了,年輕人在台北自己賺錢買房子就變成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了。
所以這樣說起來,要是把今天我們高雄市的房地產價格,一舉拉升到50%甚至一倍,那高雄的經濟繁榮,便整整前進了300年嗎?硍!你是在拍『回到未來』膩?!為什麼我們需要過那種被刻意營造的繁榮假象?而且非得還要靠中國人來我們這裡大舉投資才行?我們國家在60幾年來努力經營打造的各行各業,如今已經衰敗到非得靠中國才能成事的地步?因為在文化上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情感因素,姑且不論是好感情還是壞感情,兩岸幾十年來都是一項政治上的話題,隨著時日增長、此消彼長的發展,這個話題也是逐漸轉變,早年是中國希望我們台灣過去投資,如今卻是台灣商人們引頸企盼中國人來台灣消費投資了,以「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話來解釋最適當不過了,不過誰會知道,輪到下一個階段,風水又會怎樣輪流轉咧?
話說高雄目前的現況真的是需要投入一具新的經濟引擎,帶動所有產業的發展,但如果這種發展又變成像是蝗蟲過境一般的只在房地產開花結果,那可真的是又一惡果了,我們寧可不要。畢竟他建設公司蓋再多房子賺再多錢也不會分給我們啊,我們要的是各行各業都能在最正確的地方被需要,例如傳產、文化、科技、觀光、零售、飲食等等的,這樣才是最健康的發展啊,一些歪七扭八的價值觀,將科技業捧上了天,的確是有風光過一陣子,結果呢?大家都讓自己的孩子去讀了二三類組,科技人才正式量產,結果供過於求,科技業這個飯碗,也不再那麼好端了,這片土地是我們所有國民都要留在上面長期打拼的地方,為啥還要留著「明年我們就要回大陸了」這種心態來做教育、作產業咧?太過短視,也真的都是我們全體國民的通病啊~
至於林先生,有一位PTT上的網友「Colazero」跟我的大學同學阿兩哥分別都說了同樣一段話:「如果瞭解林在高雄養了多少地,就不難明白他為何會這樣說了,擺明殺雞取卵...」(你們該不會是同一人吧!?)簡而言之,最終,他講這番話,為的是誰好?我看,還是他自己吧。
- 稍微進行了一個說說母校創辦人的動作 完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