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跳上計程車,今天要上的是歷史課,一個總被拿來當成早年香港住居縮影的歷史遺跡,在即將漸漸的被後代遺忘之前,總覺得該至少去看看它如今的模樣,了解一下它的古往今來,才能由更多的面向去瞭解香港這一塊彈丸之地。
九龍城寨公園位在九龍半島東北邊的獅子山腳下,由我們所住的尖沙咀九龍香格里拉搭計程車過去約莫就是十幾分鐘的車程,距離差不多也就 5.4 公里而已,我很吶悶的是四通八達的香港地鐵為何在那邊沒有站點咧?不過反正我們人數也多,搭計程車也未必會比搭地鐵貴上太多。
像是這一趟,一開始上車前兩公里就是 20 元起跳,接著每 200 公尺就跳錶 1.5 元,粗略計算,5.4 - 2 =3.4,3.4/0.2=17,17 x 1.5=25.5,25.5 + 20=45.5, 了不起等紅燈的時間也被跳了個錶最後是 50 元的話,那麼也就台幣 200 元上下,這時再除以人數 200/4 =50元,稍微查了一下如果由距離我們酒店旁邊的尖東車站搭地鐵到離九龍城寨公園最近但其實還是有一點點距離的樂富站的車資為 8.5 元,但是時間卻足足要多出 20 分鐘才能到呢,更何況還要加上從樂富站走出來到九龍城寨公園的 10 分鐘,如果同行的有較不能長距離走路家人的話,那麼搭個計程車也是很合理的,至於小巴或者公車則是更為低廉的選擇,但是我們段數還沒這麼高,深怕一坐就被載到機場去了,等以後聽到升級音樂響起之後再來考慮挑戰看看吧...
車子是越開越往不是那麼光鮮亮麗的地方走,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銅鑼灣尖沙咀旺角那樣的處處是商店處處熱鬧,街道兩旁的建築看起來的感覺還比較像是乾淨了許多的東莞街頭,這裡的樓房高度也偏低,那是因為在赤臘角機場啟用前所使用的香港啟德機場就在臨近的緣故,因為航道下限高的關係才造就了這邊街景有點不太一樣,如今在機場停用之後也方才開始有高樓建起,但是別小看這一條條狀似樸實的街道,九龍城這裡可是吃的寶庫唷!
計程車司機就在公園門口將我們從車上彈射下去,一臉狐疑的我看著公園門口柱子上的刻字,這上面不就明明寫著「賈炳達道公園」四個大字嗎?怎麼司機餒係妻夫偶逮灣人啊?明明就跟你說我們要去的是九龍城寨公園,明明就不習慣牽手...
結果原來這兒是採用了一個類似大餅包小餅的概念,大公園裡原來還包著一座小公園哪~賈炳達何許人也?說來各位一定也有印象,有一對兄妹他們組成了一支在 1970~1980 相當受歡迎的樂團,由她們所唱紅的歌能用膾炙人口來形容,到如今依然在人們口中傳唱著,其中又以旋律甜美雋永的《Close to You》最為後世歡迎,怎樣?猜不猜得到呢?她們就是~木~匠~兄~妹~哈哈哈哈~卡本特啦,也就是洋文兒說的「The Carpenters」這樣,至於為啥這個公園會跟一個來自美國的樂團扯上關係咧?其實也就...這條路上因為以前常常有木匠在這裡,所以英國人就管這條路叫做「Carpenter Road」,久了,就被用廣東話翻成了「賈炳達道」囉...Close to you~~
九龍城寨公園的入口就位在賈炳達道公園裏邊,是一個公園裡面有公園的概念,但光是在外面站著,就有一種令人開始感到隱約不妙的氣氛,這裡面真的會有我們一開始想要看到的東西嗎?
再看了一下九龍城寨公園門口的配置圖,越發相信,這裡遺留下來能夠供我們後世憑弔的紀念物都早已蕩然無存了,不信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所謂的「九龍城寨公園」裡面到底有沒有九龍城寨。
這一處斑駁的花崗岩石塊遺跡,稱為「南門遺跡」,位置正是在原本的九龍城寨正門下方,不過也是在日後香港政府清拆九龍城寨時所開挖出來的遺跡,這記錄的其實是較之九龍城寨聞名於世之前更為久遠的史蹟。
接著來到了一處門楣上竟然寫著英文「ALMSHOUSE」的仿古式建築前,門口還很有事的擺著一門大砲, 合著這邊之前是英國包青天在辦案的衙門?沒錯,這裡的確是叫做衙門,而且時間還可以追溯到清代,時間是 1847 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七年,當時香港割讓給英國人的範圍只有香港島而已,九龍半島這邊則還是屬於清朝中國所管轄的範圍,為了與對岸香港島上的維多利亞成對峙,清廷特地將原本駐守于大鵬灣(不是東港旁邊賽車那個!)的軍隊移防到九龍城寨這邊來,而這座衙門,便是大鵬協府及九龍巡檢司衙署所在地。
放在衙門外的這一口大砲,歷史還比衙門本身還久一點,建造於 1802 年,在 1810 年嘉慶五年以前是駐守在位於香港東南方一個叫做「佛堂門」的海峽,後來才在同年移到九龍城寨這邊來的。
而清朝的駐兵最後於 1899 年被驅離了九龍城寨,衙門這座建築便開始了截然不同的種種用途,其中包括用作教會收容窮人的救濟院、老人院、寡婦和孤兒收容所、義學、診所,最後在香港政府清拆之前,這裡最後的用途則是老人中心,但是按照使用順序來說,門口上方的「Alms House」字樣應該是在作為教會救濟院時寫上去的。
衙門內的牆壁上面陳列著一些有關於九龍城寨的簡史、歷史照片以及沿革、軼事等,如果行前不是對於這邊很了解的人,快速地掃描一遍也可以很快的進入狀況。
另外還有一些配合當時時空背景的報導,主要是一些些有提及九龍城寨的新聞剪貼,當然我們知道,九龍城寨在香港的歷史中絕對不會只有寥寥數字就可帶過這麼簡單。
而且,香港政府對於在當時被視為城市發展毒瘤的九龍城寨並不總是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期間也陸續了制定了許多次準備清拆城寨的計劃,甚且日本人在佔領香港期間也只拆了九龍城寨的圍牆去修建啟德機場而已,強悍的城寨居民們始終守護著這一片家園,儘管這裡的發展景象,猶如另一座長期軍艦島一般,只是軍艦島是孤立在海上,而九龍城寨則是孤立於城市當中。
當然所謂的家園並不完全按照字面上所看到的那麼溫馨、美滿以及光明,九龍城寨歷經了清朝、英國、中華民國(沒錯,我們中華民國國旗竟然還曾經擁有過九龍城寨的管轄權,幸好那時趙藤雄還小,要不然九龍城寨也很有可能變成大巨蛋...)、香港政府的政權更替,由一開始作為中國在疆域外的領土,便註定了它逐漸變為三不管地帶的命運,而三不管地帶,最適合做什麼事?黃、賭、毒、密醫,甚至狗肉攤便成為當時九龍城寨最為知名的幾種行業,說是犯罪的溫床時也不為過,也無怪乎香港政府會把這裡視為眼中釘。
而如今這六畝半的土地上盤根錯節的建築奇景也早已被夷為平地,改建為像是從來沒有什麼城寨在這兒發生過的中國園林式公園,要這種東西做什麼?
它偽裝的這股清幽氣息,實則讓人有點為這座曾經充滿能量的土地嘆息,但好像我們也無從指責起現今的香港政府,中共還當真是無辜的,至少決定將這裡所有的建物通通推倒的,是當時仍然擁有香港主權的英國政府,如今這兒怎樣也完全不甘他們的事啦,更不用說曾經短暫統治過這兒的日本、以及中華民國了,不過無論統治的主事者是誰,只要時機點到了,我相信,沒有一個政府會願意讓這麼一做充滿妖異生命力的治外法權小型都市繼續存留在他們眼底下的。
也許他們寧願將這座城寨徹徹底底地打回原形,也就是直接將時空拉回在城寨還未變調之前的模樣,才有辦法弭平像根刺插在腳底板一般隱約卻又有時令人痛徹心肺的不好回憶吧。
逛到快要走出城寨公園門口時,這才發現我所想要尋找的東西....的縮小版,這是在清拆前城寨最後模樣的銅鑄模型,可以看得出來樓房以及在其上自由發展的違章建築根本就像是個有機體一樣了, 密密麻麻的這裡在全盛時期曾經居住了 33000 餘居民,而這裡的面積僅有約 0.26 平方公里,也就是說,這裡的人口密度曾經高達每平方公里 1,255,000 人過,曾經造訪過的長崎軍艦島在全盛時期的人口密度也約在 81761 人/每平方公里而已,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特地繞到可以拍攝清楚一點的角度,在層層疊疊的高樓群中央卻有個凹陷之處,那便是我們方才所待過的衙門那兒啦~除了衙門之外,旁邊的龍津義學更是全香港的第一座學校,不過也早已隨著清拆而煙消雲散囉...
九龍城寨如果在今時今日還能留存,那麼就是一處見證了大英帝國向外擴張、衰敗、無為、乃至撤出亞洲勢力的縮影,更是中國在列強環伺、挫賽、再挫賽,歸盤輸輸去的寫照,無奈這一處原本可以有更多故事說給後世聽的偉大建築群,如今早已灰飛煙滅,留下了虛假的中國式園林,以及粉飾太平一般的宋清遺跡,不過我相信,既要把住在裡面的居民撤離、安置,接著再保留這一堆龐大的建築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要用現代的思維去修繕管理可能根本就天方夜譚了,是人都會選擇先把它夷為平地再說的選項,如此一來,我們也只能儘量再由斷簡殘篇、影像文字當中繼續去發掘更多有關於這座微型都市的傳說囉。
鄉巴佬東莞香江見聞錄(十二)九龍城寨公園 完,待續
全站熱搜